这些非遗项目都来自西乌旗!
2025-3-31 10:35:10 来源:自驾车旅游联盟网
访问量:37096
西乌珠穆沁旗,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部,是一处北疆文化富集的地方。17世纪中叶,乌珠穆沁部落从盛产葡萄之地迁徙至此,他们逐水草而居,随日月流转生息,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,孕育着古老悠久的蒙古族文化。
百年时光,悠悠而过,浓厚的蒙古族文化底蕴,凝结成无数历久弥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彰显着西乌珠穆沁旗这片草原的神韵与魅力。
2009年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
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
遗韵焯烁,熠于今朝,传承千年的蒙古族长调民歌,是西乌珠穆沁热情好客的名片,一曲长调,朋满四海。
蒙古族长调民歌(乌珠穆沁长调)是北方草原最古老的民间曲调之一,是心灵与大自然、天籁与声籁的完美融合,是在蒙古族心里回荡的大自然呼声,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完美表现。
蒙古族长调民歌(乌珠穆沁长调)是乌珠穆沁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。是乌珠穆沁婚宴、奈日、那达慕以及祝寿、过年中的庄重序曲。几乎每首乌珠穆沁长调都有创作的传说和历史背景。乌珠穆沁长调的音乐特征为音调高亢,音域宽广,曲调优美流畅,旋律起伏较大,节奏自由而悠长。最大的特点是以奇特的柴如拉呼(高音),舒日古拉呼(泛音)唱法,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长调。
在“长调之乡”乌珠穆沁曾出现过蒙古族长调导师照那斯图,著名民间歌手莫德格等名扬四海的老一辈歌手。20世纪50-70年代,他们活跃在内蒙古长调歌坛上,曾给民族音乐宝库增添了40余首面临失传的乌珠穆沁长调歌曲原创录音,并乌珠穆沁长调带到学校课堂,培育了拉苏荣、阿拉坦琪琪格、扎格达苏荣等内蒙古新一代长调歌手。
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
伫立在蒙古包前,架木撑起生活,苫毡抵御风雨,鬃绳系紧岁月。
蒙古包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,蒙古包呈圆形,具有抗风抗震、冬暖夏凉、搭盖迅速、拆卸容易、轻捷便携的优点。
蒙古包营造技艺由架木、苫毡、鬃绳的组成及装饰等环节构成,集木工、刺绣、雕刻、绘画等工序于一体,集蒙古族民间手工技艺之大成。
长久以来,蒙古包在蒙古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,因此围绕蒙古包也形成了许多民俗礼仪和禁忌。蒙古包的搭建、拆卸和搬运都有一定的操作顺序和礼仪,这些既是自古传承下来的传统,同时也是长期使用蒙古包的实践经验的积累。
蒙古包营造技艺,凝聚着草原人民的智慧,它在长期的生产斗争、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,与自然环境相适应,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。
2007年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
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
一场婚礼,它是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生动展现,投射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乌珠穆沁婚礼的许多细节、步骤都有古老的讲究,每一个传统的礼节都有乌珠穆沁部落蒙古族生活的缩影。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,婚礼习俗在内容上或增或减,不断变化,但是在具体的仪式程序上大体上包括订婚、结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、迎娶新娘、女方举行的宴请亲友、送姑娘、男方迎娶新娘盛宴等。迎娶新娘仪式结束以后,还要举行托付新娘、答谢宴、探望新娘、新娘回门等婚礼仪式。
在订婚习俗包括提亲、定亲习俗(献哈达),婚礼准备习俗有婚礼择日习俗、送婚礼请柬习俗、新房米刺礼习俗、女儿定亲茶宴习俗、盛大婚典习俗等习俗,女方设宴习俗包括迎亲宴习俗、考验新郎智慧力量习俗、装扮新郎习俗、新娘出嫁习俗等。男方迎娶新娘习俗包括迎接送亲人习俗、聘礼车米刺礼习俗、新娘分发习俗、报母乳恩习俗、答谢宴等,在婚礼之后习俗包括探望新娘习俗、回娘家习俗等三十多个细节组成了一系列婚礼仪式习俗。
乌珠穆沁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,它以其独特的北方民族特色、浓郁的游牧生活气息,热烈的歌舞形式和隆重的场面,表达了勤劳、勇敢、智慧的乌珠穆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,并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好客、待人热情有礼、坦率诚恳的优良传统,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2007年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
站在摔跤场上,才能真正领略搏克的魅力,那是力量与技巧的较量,展现着无畏的精神风貌。
“搏克”为蒙古语,意为摔跤,它是蒙古族“男儿三艺”之一,属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。搏克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,西汉初期开始盛行,元代广泛开展,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。
搏克比赛在悠扬激情的“乌日亚”赞歌声中开始,比赛场地无特殊要求,有一块平坦草地或土质地面即可举行。选手们挥舞着壮实的双臂,跳着模仿狮子、鹿、鹰等姿态的舞步入场。比赛规则简单明了,不限时间,参赛者也不分体重,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负。现在,搏克已成为蒙古族农牧民群众辛勤劳作一天之后进行娱乐的方式,同时它又是“那达慕”的重要内容。
2007年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
轻抚乌珠穆沁服饰的细腻锦缎,仿若滑过西乌珠穆沁草原的四季更迭。
乌珠穆沁服饰包括长袍、马褂、坎肩、敖吉(长坎肩)、答忽、腰带、帽子、蒙古靴和饰品等。根据季节蒙古袍可分为单袍、夹袍、外行线棉袍、吊面皮袍、吊面羔皮袍、白茬皮袍、熏皮袍等不同类型。依据面料可分为绸袍、缎袍、绢丝袍、棉布袍。乌珠穆沁服饰色泽艳丽,宽松肥大,做工精细考究,除皮袍外均有三色稍宽的镶边,两侧开叉,有马蹄袖。乌珠穆沁部妇女头饰造型尤为突出,颇具立体感,主要由羊角式发夹、银镂空额箍、额穗、垂穗子、后帘组成。发箍上面戴立檐帽,帽顶部有吉祥结。
2018年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
指尖穿梭的针线之间,仿若能看见西乌珠穆沁草原上的繁花盛景,彩线交织出的不仅是图案的华美,更是刺绣技艺传承的匠心。
乌珠穆沁刺绣源于蒙古族社会生产生活,绣制的内容非常丰富,充满了蒙古族人性、人情、人本内涵,具有浓厚的游牧生活气息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。
乌珠穆沁刺绣在黑、白、红底色布料上刺绣,使用彩色丝线,主要以彩虹(赤橙黄绿青蓝紫)为主要颜色,将画好的图案进行刺绣,乌珠穆沁刺绣针法细腻均称,色彩明快醇厚。
每件刺绣作品所绣制的图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,大多以乌珠穆沁民间图案为主,乌珠穆沁刺绣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和保留性,它是靠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的方式延续下来的,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、欣赏价值。
2009年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
祝赞词,犹如草原上的诗篇,正带着美好的祝福穿越历史长河,为人们带来吉祥与希望。
流传在乌珠穆沁草原上的祝赞词蒙语称“伊茹勒”,是蒙古族口头流传的诗歌形式之一。
祝赞词具有一定的曲调,它通过流利的口颂,一气呵成地表达感情,是民族个性、民族文化、民族传统“活”的显现。
目前,西乌珠穆沁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入国家级名录的3项;列入自治区级名录的13项;列入盟级名录的23项;列入旗级名录共有31项。